HUSCAP logo Hokkaido Univ. logo

Hokkaido University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and Academic Papers >
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/ Faculty of Public Policy >
Peer-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, etc >

1971年以前日本的二中議政

This item is licensed under: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2.1 Japan

Files in This Item:
academia_historica_paper_chinese_kawashima.pdf259.18 kBPDFView/Open
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:http://hdl.handle.net/2115/11304

Title: 1971年以前日本的二中議政
Authors: 川島, 真 Browse this author →KAKEN DB
Issue Date: Nov-2005
Citation: 國史館主辦「台灣1950-60年代的歷史省思-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」(第四場.主席 林正以.評論人 許慶雄.2005年11月24-25日.國家圖書館)
Abstract: 戰後初期的東亞國際政治,在現今的日本國際政治史學界可以說是一個『紅門』。這也許是因為在歐美外交文書公開的同時,戰後的日本外交文書也被公開的緣故。另外,冷戰結構漸趨和緩,迎向全球化時代的東亞,在摸索新的國際秩序的當下,也該對歷史重新再做一番回顧。在這個領域,從前有部分研究是以石井明、別枝行夫等人為首,但近來許多年輕學者也陸續有著作發表。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:陳肇斌《戰後日本の中國政策》(東京大學出版會,2000年);袁克勤《アメリカと日華講和-米‧日‧台關係の構圖》(柏書房,2001年)等。最近則有池田直隆《日米關係と「二つの中國」-池田‧佐藤‧田中內閣期》(木鐸社,2004年)等備受注目的著作出版。其他,即便將範圍設定在『兩個中國』之下,仍有田麗萍<池田內閣の中國政策-封じ込め戰略と對中積極論の狹間で>(一‧二)(《法學論叢》京都大學,137卷2號‧139卷1號,1995年‧ 1996年。)及<佐藤內閣と中國問題-狀況對應型外交、その意義と限界>(一‧二)(《法學論叢》京都大學,141卷5號‧143卷3號,1997年‧1998年);佐藤晉<佐藤政權期のアジア政策>(波多野澄雄編《池田‧佐藤政權期の日本外交》(ミネルヴァ書房,2004年)。進而,還有神田豐隆<佐藤內閣と「二つの中國」-對中‧對台灣政策にあけるバランスの摸索>(《國際關係論研究》21號,2004年)。若限縮在日台關係上,石井明及清水麗的研究都表現得非常好。石井明<1960年代前半の日台關係-周鴻慶事件から反共參謀部設立構想の推進へ>(《國際法外交雜誌》101卷2號,2002年8月)。清水麗<1970年代の台灣の外交政策に關する一考察-外交と內政と中台關係の相互作用>(《東アジア地域研究》6號,1999年)及<蔣經國時代初期の對日政策:日台斷交を一事例として>(《筑波大學地域研究》,1999年)。在台灣,有許多相當於史料的著作:馬樹禮《使日十二年》(聯經出版社,1997年)、黃自進記錄的《林金莖先生訪問記錄》(訪問記錄,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2003年);而從嶄新觀點出發的研究也多有所發展:廖鴻綺<貿易與政治:台日間的貿易外交(1950~1961)-以台灣所藏外交部檔案為中心之探討>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年6月);另外在日華、台的研究方面,日華條約、「以德報怨」、周鴻慶事件、日台斷交等等的事例研究也一直都有所進展。從上述諸先行研究的成果來看,撇開安全保障方面不談,特別是在通商的部分,可以發現日本的外交未必完全追隨美國的腳步,有時也與英國有所合作。不論在大英帝國「黃昏」之後的東南亞市場(特別是印尼)之擴張發展,以及中國市場開始改革開放,亞洲市場的確保及亞洲經濟發展已經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基礎,而不得不全力發展。這一點也是日本的戰後處理政策及對共產主義政策,兩者所共通的方向性1。如此一來,「二個中國政策」是戰後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。雖然把中華民國政府視為代表中國的正統政府而給予承認,卻也將中國大陸當作通商對象而努力發展。不論是吉田茂首相時代上海貿易事務所的開設,或是之後的LT貿易等,政策都十分有一貫性。吉田茂並非掌握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,而是確信中國必定會走入資本主義。他認為若引發中蘇對立對於中國在國際上的立場必然有所影響。另外,外務省當時也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中華民國將會台灣化,變成由台灣人主導。有了這樣的認定,將中國、台灣兩者都視為市場,在此範圍之內進行交流。這樣的意義下,「二個中國」所提示的方向性,不僅僅是戰後初期的既定方針,另一方面,也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「國交正常化」/與中華民國斷交之際的基本方針。可以理解為,1972年斷交之際,維持台灣繼續作為一個市場的存在也是基本方針。時至今日,從東亞到東南亞的這塊區域,基本上是對全世界開放的市場,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生過嚴重的紛爭。從這一點來看,二十世紀後半的五十年,可以說正是日本所盼望看到的結局。發表如此的研究成果,而提出新的觀點時,「二個中國」研究的前線應是「二個中國」政策的演進過程,以及理念與實際的問題,再加以來自中國、台灣方面的不同觀點。關於政策的演進過程,佐藤內閣是否為親台派,或是否因為顧慮中國大陸才做成「二個中國」政策,諸如此類的爭點也都有所討論。然而,將焦點放在「二個中國」並去追究他的原委是絕對不會有結論出現的。因此,本文主要將重點放在1960年代,整理日本的「二個中國」論述,並試著加以探討。
Conference Name: 台灣1950-60年代的歷史省思 :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
Rights: http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sa/2.1/jp/
Type: proceedings (author version)
URI: http://hdl.handle.net/2115/11304
Appears in Collections:公共政策学教育部・公共政策学連携研究部 (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/ Faculty of Public Policy) > 雑誌発表論文等 (Peer-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, etc)

Submitter: 川島 真

Export metadata:

OAI-PMH ( junii2 , jpcoar_1.0 )

MathJax is now OFF:


 

 - Hokkaido University